問號未必無解,答案從不標準,
婚禮進行曲已響起,頌揚的是偕老的幸福?還是無盡的束縛?
50位希臘新娘,左手拿著幸福捧花,右手拿著致命匕首,要在劇場與您一起辯證愛情。
《Big Love》是美國當代劇作家查爾斯•密(Charles L. Mee)以現代觀點改寫自古希臘劇作家艾斯克勒斯(Aeschylus)的劇作《祈願女》(The
Suppliant Women)。本劇演出後,歷經許多獎項的加持保證,像是榮獲2000年美國著名Humana戲劇節「新美國劇作」觀眾最喜愛的作品,以及2001年歐比獎的殊榮。本劇針對不同議題做出深刻探討,舉凡正義、性別、政治、外藉新娘、難民還有復仇,其中心主題是愛。故事描述五十位希臘姊妹從五十位富有的美國堂兄弟手中逃婚,進而引發關於愛情、忠誠、背叛、正義、自由及權利的反覆辯證與試驗。
【劇作家簡介】
查爾斯.密 (CHARLES L. MEE)是一位劇作家也是歷史學家,從事現代史詩劇本的創作,曾分別以《Big
Love》和《維也納:慾望房》(Vienna: Lusthaus)兩劇獲得兩屆歐比獎(Obie Award);其作品《夏日時光》(Summertime)曾獲得舊金山灣劇評論壇(Critics
Circle)最佳劇本獎;史坦堡獎以及PEN/Laura Pels基金會戲劇大獎;還有美國藝術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所頒發的文學優異獎(Distinction in Literature)。查爾斯.密同時也從事歷史小說的撰寫,近年來也開始以戲劇片段做為其書寫歷史叢書的手法。在有關歷史的寫作方面,查爾斯已經出版了十四版關於美國及歐洲歷史的非小說類散文文學。
除了此次所要搬演的《Big Love》一劇之外,查爾斯.密也曾將布雷希特高加索灰欄記(Brecht’s
The Caucasian Chalk Circle)改編成《柏林灰欄記》 (The Berlin Circle),由史黛本吳爾芙劇團(Steppenwolf
Theatre Company)製作搬演。其《燃燒終聲》(Time to Burn),也同樣被史黛本吳爾芙劇團製作,並獲芝加哥極具聲望的傑夫獎(Jeff
Award)提名。他的其他劇作也曾搬演於公共劇場(Public Theatre)、甘迺迪中心(Kennedy
Center)、美國定目劇團院(American Repertory Theatre) 、拉球拉劇院(La
Jolla Theatre)、長碼劇院(Long Wharf Theatre)、柏克萊劇場(Berkeley
Rep. )、好人劇院(Goodman Theatre)、西雅圖ACT(ACT Seattle)、達拉斯劇院中心(Dallas
Theatre)、布魯克林音樂學院的威馬劇院(Wilma Theatre in BAM)、紐約劇場工作坊(New
York Theatre Workshop)、俄亥俄州劇院(Ohio Theatre)、第二舞台(Second
Stage)、香皮羅劇院(Schapiro Theatre)以及記博劇院(Zipper Theatre)。在國際上他的作品也曾於柏林的德國劇院(Deutsches
Theater )、荷蘭慶典(Holland Festival)以及其他的歐洲城市上演過。其最新作品《六月雪》(Snow
in June)是美國ART劇團本年當季的演出作品之一,由華裔導演陳奇爭執導。
查爾斯.密的劇作包括有:
亞格曼儂2.0 (Agamemnon 2.0)
海外的另一個人(Another Person is a Foreign Country)
酒神的女信徒2.1(The Bacchae2.1)
Big Love
bobrauschenbergamerica
蔣介石(Chiang Kai Chek)
憲法大會:續篇(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A Sequel)
第一次的愛(First Love)
滿圓(Full Circle)
洞窟俱樂部裡的帝國主義(The Imperialists at the Club Cave Canem)
薩爾瓦多之兇案追緝(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urder in El Salvador)
Limonade Tous les Jours
我的房子塌了一邊(My House Was Collapsing Toward One Side)
Orestes2.0
死亡彌撒(Requiem for the Dead)
第蒙的夏夜(Summer Evening in Des Moines)
夏日(Summertime)
燃燒終聲(Time to Burn)
特洛伊女人:愛的故事(The Trojan Women: A Love Story)
真愛(True Love)
維也納:慾望之屋(Vienna: Lusthaus)
以戰止戰(The War to End War)
冬日(Wintertime)
其他著作:
Noah, 1978
The Marshall Plan, 1985
The Genius of the People, 1987
Rembrandt’s Portrait: A Biography, 1988
Playing God: Seven Fateful Moments When Great Men to Change
the World, 1993
Meeting at Potsdam (Pax Americana Series), 1988
Playing God, 2002
其個人網站
http://www.charlesmee.org
【導演簡介】
馬龍(John Maloney),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碩士、專攻導演,是一位擅長發展及改編新作的導演。於哥倫比亞大學唸書時,曾在美國著名前衛戲劇導演Anne
Bogart的門下學習導演與觀點訓練。他曾在美國百老匯、外百老匯和地方的劇團執導過戲劇、歌劇、音樂劇以及舞蹈作品,像是芝加哥歌劇團、洛杉磯中央戲劇團、亞馬森劇團、音樂劇坊、伯樂赫思劇團、舊金山演員劇團以及紐約戲劇工作坊劇團。馬龍也在百老匯著名音樂劇《拜訪森林》擔任James
Lapine和 Stephen Sondheim的助理導演(該劇曾獲得十項東尼獎提名,並獲得最佳音樂劇獎);並且也在Claudia
Shear和James Lapine的Dirty Blonde(該劇曾獲得五項東尼獎提名)以及百老匯工作坊的Dirty
Dancing等作品裡擔任助理導演的工作。其近期在紐約的導演作品,包括在新四十二街劇院上演的Who Will
Carry the Word,在 Horace Mann劇院演出的Garden和Volcano,以及在Schapiro
劇院演出的Ritter Dene Voss, The Drunken Sisters和 King Lear。其導演作品無數,且在其從事導演工作之前,也分別在像是Mel
Wong舞蹈劇場和 Um Gee Um劇團擔任過演員,演出過三十多齣作品。此外,他亦擔任過美國著名導演Anne
Bogart所寫的A Director Prepares一書的編輯工作,並曾在加州大學Santa Cruz分校任教,主要負責戲劇史和戲劇理論等課程;現在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和外文系。
【台南場觀眾迴響】
「很有深度的一部戲,使我有很多的想法,也可以思考現代人對於愛情的想法,很有收穫呢!」 ............楊立韻/觀眾
「很棒!點出了許多男女間的議題,在理想和現實中掙扎的人們,反映出心底的面像。謝謝這部戲,讓我想了很多。」............張庭瑋/觀眾
「讓我們正視社會現況,男女之間的情感、觀念、男女之間的不平等...可以引發許多的思考,這是一部讓我很印象深刻的戲劇。」
............潘思妤/觀眾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嘉年華式的婚禮典禮,在極度高潮的情緒中進入殘酷的謀殺,不同於希臘悲劇將慘案移至於後台的處理,導演將整個謀殺情節呈現在觀眾面前,意味著狂歡嘉年華之後的悲涼,致終冷靜引導出劇終前Bella與Giuliano相互交疊之關於「愛」的獨白。導演便是以如此高度對比的方式呈現出劇作中深情且令人動容的一面,純粹而細膩的手法令人印象深刻。」
............王友輝/國立台南大學戲劇研究所副教授
|